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!手机版

孤航小说 > 其他类型 > 我拐走了我爹的新姨娘结局+番外

我拐走了我爹的新姨娘结局+番外

将漓 著

其他类型连载

画面:静笙在南京城头举起相机,翡翠坠子迎着弹雨闪烁。当我把氰化钾注入引爆装置时,显影液的酸涩突然漫过味蕾——原来这就是她说的“自由的味道”。“化学是文明的密码。”静笙握着我的手调配显影液,“终有一天,我们要用知识炸开这铁屋子。”此刻我瘫坐在变形的铁门前,看着倒计时归零。冲击波掀翻刽子手的瞬间,怀表里的老照片飘向窗外——我们并肩站在金陵女大的影像,正与解放军的红旗在晨光中重叠。1949年10月1日北京医院的梧桐叶飘进病房时,我正给乐安缝制书包。收音机里的礼炮声震得玻璃嗡嗡作响,小丫头突然指着《人民日报》尖叫:“妈妈!”静笙1937年拍的南京大屠杀照片占据整版,边角印着“烈士遗作”。我摸着不再疼痛的残肢,忽然看清照片角落的细节——当年她...

主角:田玉静笙   更新:2025-04-26 18:27:00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男女主角分别是田玉静笙的其他类型小说《我拐走了我爹的新姨娘结局+番外》,由网络作家“将漓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画面:静笙在南京城头举起相机,翡翠坠子迎着弹雨闪烁。当我把氰化钾注入引爆装置时,显影液的酸涩突然漫过味蕾——原来这就是她说的“自由的味道”。“化学是文明的密码。”静笙握着我的手调配显影液,“终有一天,我们要用知识炸开这铁屋子。”此刻我瘫坐在变形的铁门前,看着倒计时归零。冲击波掀翻刽子手的瞬间,怀表里的老照片飘向窗外——我们并肩站在金陵女大的影像,正与解放军的红旗在晨光中重叠。1949年10月1日北京医院的梧桐叶飘进病房时,我正给乐安缝制书包。收音机里的礼炮声震得玻璃嗡嗡作响,小丫头突然指着《人民日报》尖叫:“妈妈!”静笙1937年拍的南京大屠杀照片占据整版,边角印着“烈士遗作”。我摸着不再疼痛的残肢,忽然看清照片角落的细节——当年她...

《我拐走了我爹的新姨娘结局+番外》精彩片段

画面:静笙在南京城头举起相机,翡翠坠子迎着弹雨闪烁。

当我把氰化钾注入引爆装置时,显影液的酸涩突然漫过味蕾——原来这就是她说的“自由的味道”。

“化学是文明的密码。”

静笙握着我的手调配显影液,“终有一天,我们要用知识炸开这铁屋子。”

此刻我瘫坐在变形的铁门前,看着倒计时归零。

冲击波掀翻刽子手的瞬间,怀表里的老照片飘向窗外——我们并肩站在金陵女大的影像,正与解放军的红旗在晨光中重叠。

1949年10月1日北京医院的梧桐叶飘进病房时,我正给乐安缝制书包。

收音机里的礼炮声震得玻璃嗡嗡作响,小丫头突然指着《人民日报》尖叫:“妈妈!”

静笙1937年拍的南京大屠杀照片占据整版,边角印着“烈士遗作”。

我摸着不再疼痛的残肢,忽然看清照片角落的细节——当年她舍命保护的孤儿,正在天安门广场挥舞红旗。

“这是林妈妈。”

我把翡翠长命锁戴在乐安颈间,“她把光明装进相机,留给了新中国的早晨。”

1952年春金陵女大重建典礼上,我推着轮椅给新生演示战地急救。

当裹脚布制成的教具展开时,台下突然站起位白发先生:“林望舒女士?

这是静笙托我转交的。”

斑驳的铁盒里躺着半卷未冲洗的胶卷,显影后浮现出令人震颤的画面——1937年的南京城墙上,七岁时的乐安正在难民堆里睁着明澈的眼睛。

静笙在照片边缘用血写着:“请给她没有枷锁的人生。”

1978年秋乐安捧着北大录取通知书冲进院门时,我正擦拭静笙的相机残骸。

夕照穿过翡翠长命锁的裂缝,在通知书上投出“新闻系”三个光斑。

“外婆,我找到林妈妈更多的照片!”

她抖开档案馆的牛皮纸袋,泛黄的《大公报》头版夹着张神秘底片——正是我当年引开追兵时,静笙在另一处战壕同步拍摄的瞬间。

1997年6月30日香港会展中心的暖风掀起乐安的发丝,她作为战地记者代表接过回归纪念章。

我摸着轮椅扶手上的弹痕,忽然听见熟悉的“咔嚓”声——曾孙女正用数码相机拍摄交接仪式。

“这是林祖奶奶的怀表。”

我把古董塞进孩子掌心,“里面装着
二十世纪的光。”

2019年国庆四代同堂的合影在手机屏幕定格时,外滩的霓虹正照亮纪念馆新展柜。

静笙那台布满弹孔的相机旁,躺着我的裹脚布急救包,说明牌上刻着:“女性觉醒双璧——从金丝雀到和平鸽”。

乐安忽然指着玻璃反光:“外婆快看!”

两道模糊的剪影浮现在展柜上,穿学生装的静笙与穿白大褂的我,正朝着南京路步行街的少女们微笑。

我在弥留之际,嘴里嘟囔着:“如果我死了,就把我葬在能看到铁路的地方,那是可以看到新中国希望的地方,还能看到你的来时路。”


留洋回来,见到了父亲娶的第七房姨太太。

我带她跳西洋最流行的舞,扶她翻过宅院的高墙。

“七娘,你应该走出去看看。”

她把帕子掩在我的眼睛上,“松开我吧,我的脚终究是走不快的。”

后来她说:“教我装子弹吧”1 初遇我咽下最后一口掺着硝烟味的雨水,钢笔尖戳破了染血的笔记本。

远处教堂钟声在爆炸中支离破碎,像极了那年七娘腕上摔碎的翡翠镯子。

1930年的秋雨也是这般绵密,打在法兰西带回的驼绒大衣上,却洗不净老宅飘来的脂粉味。

管家接过行李箱时,袖口露出的青紫指痕让我眼皮一跳。

“大小姐,老爷在花厅等您。”

穿过月洞门时,我撞见了一个女子。

这个我留洋前从未见过的女子,怯怯的看着我,穿着父亲平日里素爱的旗装。

她捧着药盏的手指白得发青,后颈金锁链坠着的红宝石,正正卡在旗装盘扣遮不住的鞭痕上。

乌木托盘里的当归鸡汤还在冒热气,蒸得她眼尾薄红像是哭过。

“这是七姨娘。”

管家嗓子眼里挤出的称谓,惊飞了檐下那只秃了毛的画眉。

笼门开合的瞬间,我分明看见那金丝笼底散落着带血的指甲。

父亲的书房熏着龙涎香,四年了,我还是不喜欢这个味道,案头摆着新拟的纳妾文书。

我盯着他摩挲和田玉扳指的手,那双手上个月刚在租界签了纱厂女工的卖身契。

“静笙啊,给你七姨娘请过安没有?”

茶盏在掌心发烫,我故意失手泼湿了他的袍角。

转身时正撞进一双含雾的眸子——七娘不知何时跪在门外,素白的手举着鎏金痰盂,腕间翡翠镯子随着颤抖磕出细响。

深夜我被猫叫惊醒,推开窗却见西厢房亮着灯。

七娘单薄的影子映在窗纸上,正往手臂涂抹什么。

我攥着从巴黎带回的白药膏,鬼使神差地翻过连廊。

门轴吱呀声惊得她打翻瓷罐,浓烈的三七味混着血腥冲进鼻腔。

她慌乱地用衣袖遮住手臂,可我还是看见蜿蜒的淤痕,像条吐信的毒蛇盘踞在雪肤上。

我还未开口问些什么,她便着急的解释。

“老爷...老爷教我背《女诫》。”

她缩进床角,发髻散下一缕青丝,“背错一个字,戒尺就...”我眉头微蹙,她看出了我眼底的晦暗不
之途,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。”

这是《新青年》的创刊词,我一字一句的教她,她的眼里逐渐泛起了光,不再像初见那时般浑浊。

“我听下人说你姓柳,没有名字,我自作主张给你取了一个名字”。

我在她掌心写下‘柳望舒’,“柳望舒,《楚辞》里望舒是为月亮驾车的女神。”

我觉得这个名字很适合她,她本该是皎皎明月,不,她就是皎皎明月高悬于夜幕。

我看见了,她嘴角微张,默念着这个名字,眼底闪过一丝悦色。

想来她是喜欢的。

她收回手时,金链子扯得妆奁哐当坠地。

满地珠翠里躺着个铁皮盒,泛黄照片上的女学生穿着青衫黑裙,背景是
”那年冬天,她把我推向暗房保险柜时,显影液打湿了旗袍下摆:“这些照片关乎千万人性命。”

此刻我迎着弹雨冲出战壕,胸前的翡翠碎片与她的相机残骸碰撞出真相的呐喊。

1939年1月12日我用静笙教的日文在碉堡外唱起《萤火虫之歌》,守军探头的刹那,淬毒的钢笔尖精准刺入他喉结。

点燃炸药引信时,火苗窜上褪色的《妇女杂志》,“不缠足会”的铅字在爆炸中升腾成凤凰。

浓烟散尽后,小战士捡起未燃尽的杂志残页:“这上面画战地急救图的女人好像您...”我抚过静笙藏在《新青年》里的《止血十二法》,突然笑出眼泪。

原来早在教我跳舞那年,她就在《新青年》夹页里藏好了整个伤员转运体系。

她知道姐姐的使命,亦知道我想替姐姐完成未完成的使命。

台儿庄的月光被硝烟啃噬得支离破碎时,我正用裹脚布捆扎最后一箱磺胺。

远处突然爆发的迫击炮声震翻煤油灯,火光里浮现静笙教过的莫尔斯电码——我们被包围了。

1948年11月23日“东南方三公里有国军装甲连!”

侦察兵吐着血沫摊开地图。

我盯着等高线上那道弧形河谷,突然想起静笙拍过的徐州会战照片——她在战壕里画的撤退路线,与眼前地形完美重合。

怀表里的氰化钾胶囊硌着掌心,我扯开急救包倒出全部绷带:“给我两枚烟雾弹,我去引开追兵。”

“林大夫!”

连长按住我撕扯裹脚布的手,“这等于送死!”

我摸出翡翠碎片拼成的指南针,1937年南京城的血雾突然在眼底翻涌。

那夜静笙把我推进救生艇前,曾用弹壳在甲板刻过同样的弧线:“记住,绝境时的生路都藏在阴影曲率里。”

江防堡垒的探照灯扫过脸颊时,静笙突然把我推向生锈的铁门:“跑!

沿着管道阴影跑!”

她转身冲向反方向的姿势,与此刻的我完全重叠。

枪声在河谷炸响的瞬间,我踢翻了汽油桶。

燃烧的裹脚布腾起浓烟,恍惚变成那年我们偷烧《女诫》的火堆。

敌军坦克的履带碾过碎石路时,我按下怀表里的微型炸药——静笙改造的定时装置精准引爆了地雷阵。

7 光明的传承1948年11月23日 05:17左腿

相关小说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

为您推荐